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3:20:30   浏览:81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毕府通〔2012〕12号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12年1月29日市人民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参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指示、决定,全面履行行政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先行先试,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市长外出期间,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

第六条 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人民政府出席外事活动。

第七条 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市人民政府决定事项和市长交办事项,领导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工作。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实行委员会主任、局长、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委员会主任、局长、办公室主任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条 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十一条 强化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执法行为,鼓励创业、创新、创优,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二条 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依法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第十三条 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四条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效率。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第十六条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决算,市级经济发展、社会事务、文化事务管理、重大政策规定、重大建设项目等重大决策事项,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决定。

第十七条 各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经过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论证;涉及其他部门的,应在会前充分协商;涉及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的,应事先征求有关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的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依法行政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修订情况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制定、修改或废止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措施。制定规范性文件,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文本,向社会征求意见。

规范性文件要注重质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毕节实际,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有利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市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也可以明确有关部门牵头起草规范性文件。各部门可以提请市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并负责草拟规范性文件建议文本。

规范性文件应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规范性文件前,应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法律审查意见。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可以根据法定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按规定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备案。有关备案审查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第二十二条 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市人民政府重要决策、重要工作、重要事项进行法律论证的程序和工作机制,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


第六章 推进政务公开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第二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依法做好本机关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除需要保密的外,要及时公开。

第二十七条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坚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

第二十八条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应用水平,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及时报备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自觉接受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提案和建议案。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自觉履行司法机关的判决和裁定,按照司法建议改进有关工作。

第三十一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完善市级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监察部门的监察建议和决定、审计部门的审计决定,按照有关监督意见组织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人民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实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第三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下属单位的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班子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制度。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副秘书长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业负责人列席会议。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决议、决定;

(二)讨论决定上报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事项。

(三)讨论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和重要事项。

(四)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五)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六)讨论、通报和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工作。

(七)讨论决定需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1次,根据需要,经研究可临时召开。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市人民政府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副秘书长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业负责人列席会议。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制订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

(三)讨论决定上报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事项。

(四)讨论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和重要事项。

(五)通报和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2次。根据需要可与市长办公会议合并召开。

第四十一条 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市人民政府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副秘书长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业负责人列席会议。研究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决定其它事项。可根据需要召开,也可与市政府常务会议合并召开。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或受市长、副市长委托的副秘书长召集和主持,根据需要安排有关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部门、单位、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研究协调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处理具体业务。可根据需要召开。

第四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意见,经秘书长、常务副市长逐级审核后报市长确定,或者由市长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议题。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议题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确定。

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审议的议题及其附件材料,须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或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的意见,经部门或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定并签署意见后,应于会前3个工作日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统筹安排。此后提交审议的议题,除市人民政府市长特批件外,一般不再追加;非紧急事项不临时动议。

参加和列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的人员,由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上报议题时一并附上涉及议题内容的列席单位名单,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后向会议召集人报告,由会议召集人决定。

参加和列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的人员对会议议题有不同意见的,应于会前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后向会议召集人报告,由会议召集人决定。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议题和有关会议文件一般于会前送达与会人员。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的文件需要修改的,在会议结束时收回,由起草单位按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后报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经市人民政府领导审查后行文。讨论报市委审定的议题,议题单位必须按会议讨论的意见,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后送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便呈报市委。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凡未确定向外公布的,与会人员要严格保密。会议文件要妥善保管,不宜公开的文件在离会前退回。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不能出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议,应向会议召集人请假。

其他参加和列席会议的人员因故不能参加或列席上述会议的,应向秘书长请假,并将安排参会的其他负责人的职务、姓名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报告。

第四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分管会议纪要起草工作的副秘书长和秘书长逐级审核后,报市长或受市长委托主持会议的市人民政府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由市长、副市长或秘书长签发;副秘书长受委托召开的专题会议,会议纪要经委托人审定同意后由受委托人签发。

第四十七条 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不邀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乡(镇)政府(办事处)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各部门召开的业务性工作会议,除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业务性工作会议外,市人民政府领导原则上不参加。

第四十八条 应由部门召开的会议,不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确需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决定。

第四十九条 通过部门商洽在我市召开的全国性、全省性会议,有关部门需提前报告市人民政府,经同意后方可答复和安排。


第十章 请示报告和督促检查

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在处理政务中,有关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确定和调整,须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各工作部门的设立、撤销和合并,涉及全市范围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措施,重要外事活动以及按组织原则需由市委决定的,应提出意见报请市委审定。

第五十一条 各部门对于主管业务的重大决策,实施前应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各部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报告稿应先经市人民政府有关会议讨论或经市长、分管副市长审核。

各部门分别按半年和全年书面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工作情况,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适时通报重要工作情况。

第五十二条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政务信息工作,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政府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为市人民政府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

政务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其领导重要指示、批示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全市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动态,事关全局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三)重要的社情民意;

(四)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的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建议;

(五)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

(六)国务院各部门、省政府各部门重点工作、重大情况的分析预测和政策建议;

(七)外地可供借鉴的工作新思路和新举措;

(八)国务院及其部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检查组,市人民政府复议决定,审计和监察部门有关监督文书、司法建议要求整改事项的整改情况;

(九)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要求报送的其他政务信息。

第五十三条 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市督办督查部门负责全市政务督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

市人民政府领导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要亲自组织督查,以督查促进落实,以督查推动工作。

第五十四条 对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市长、副市长的重要批示件,各部门要明确相关负责人负责落实,办理完毕后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办理情况,办理过程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

第五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市督办督查部门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督查工作:

(一)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要求贯彻执行或回复的事项;

(二)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市人民政府研究办理的事项;

(三)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

(四)市委、市人民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需要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的事项;

(五)市人民政府重要会议需要贯彻落实的事项;

(六)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批示要求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

(七)市人民政府交办的需要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进行督查的事项;

(八)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

(九)其他重要事项。

第五十六条 收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和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批示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要立即送呈有关领导阅批,按照分工转有关部门办理或直接组织办理,除有规定时限要求的以外,一般应在10天内办结,并上报办理情况。


第十一章 公文审批

第五十七条 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报送市人民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贵州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文处理工作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八条 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报送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照市人民政府领导分工呈批,并根据需要由市人民政府领导转请市人民政府其他领导核批,重大事项报市长审批。除市人民政府领导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紧急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市人民政府领导个人报送公文。

市人民政府领导收到直接报送的要求审批的公文,一般不先作批示,应交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审核、运转。市人民政府领导批示的公文,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统一转办、处理。

第五十九条 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要一事一报,不多头主送。属于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报市人民政府。

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要提前做好调研和协调工作。部门间如意见不统一,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达成一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第六十条 各部门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要提高公文办理效率,公文运转的各个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属于急件的公文,即到即办。

各部门对市人民政府批办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办并属于职权范围的公文,有明确时限要求的,要在时限内办理完毕并回复办理结果,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办理完毕后要及时回复办理结果,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第六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审批公文,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应签署明确意见、姓名和日期。

第六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发布决定、命令,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由市长签署。

第六十三条 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发出的重要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由市长签发;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发出的其他文件,由市长授权的分管副市长审核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由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或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授权分管副秘书长签发;重要文件报请分管副市长或市长签发。

第六十四条 行文应确有必要,注重实效,严格控制公文规格和发文数量,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可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的不以市人民政府名义行文;属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不由市人民政府发文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确需以市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的,应经部门主要负责人认真审核并报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


第十二章 纪律和作风

第六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部署以及市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六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在市人民政府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人民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人民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第六十七条 各部门发布涉及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六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六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做学习的表率,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建设学习型机关。

第七十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搞边界迎送。调研活动的新闻报道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各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工作重点制定每年的调研计划,认真抓好调研工作的落实。

第七十一条 除市委、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重要活动外,原则上市长、副市长不参加商务洽谈、接见、合影、剪彩、典礼、首映首发式等活动;一般不出席各部门和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召开的各类表彰会、纪念会、座谈会,确有需要,应由会议组织单位按规定程序报批;不为各地、各部门的会议活动发贺信、贺电和题词,因特殊情况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七十二条 市长、副市长出访计划,由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提出报告,按规定程序逐案报批。

市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各部门班子成员出访,由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审核,报经分管副市长审查同意后,报市长审批。

第七十三条 按照热情周到、确保安全、俭朴庄重、大方得体的原则,认真做好国家、省的副部长(副省长)级以上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副司长级以上领导,外省(市、区)副省长级以上领导来毕考察调研接待工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接待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省政府各部门副厅长级以上领导及其他人员来毕公务接待工作,需请市人民政府领导陪同、会见或宴请的,由接待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程序办理。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积极主动做好接待工作。

外宾或国际知名人士、学者、企业家来毕,确需市人民政府领导出面会见、会谈或宴请的,由接待部门提出安排意见,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统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官方人员、重要知名人士和台胞、海外侨胞中的重要知名人士来毕,由接待部门提出安排意见,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审核后统一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参加的公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一律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统一安排。邀请市长、副市长参加的重要活动,要提前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市长外出按省人民政府和市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副市长、秘书长外出(市外),应事前书面或口头请示市长,经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通报市人民政府其他领导。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外出时,由本人事前书面或口头向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报告,经批准后,须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书科通报行止日期。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外出(市外三天以上),应事先请示分管的副市长同意,经批准后向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报告行止日期、地点、事由。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县长、区长(主任)外出时,由本人事先书面或口头向市长或主持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报告,经批准后须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书科通报行止日期。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市人民政府管理的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比照适用本规则。

第七十七条 本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在林区、农垦区建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黑龙江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在林区、农垦区建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82年9月28日黑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为了保证在林区、农垦区正确及时地实施国家法律、法令,有效地打击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适时处理民事纠纷,保卫林业和农业基地的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安全和合法权利,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
七次会议,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关于设立林区、农垦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请示报告,特做如下决定:
一、设立牡丹江、松花江、合江林区中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林区分院;设立柴河、穆棱、八面通、绥阳、东方红、迎春、东京城、大海林、林口、海林、亚布力、苇河、方正、山河屯、清河、通河、桦南、双鸭山、鹤北、鹤立、双丰、铁力、朗乡、桃山、通北、沾河、绥梭、十
八站、图强、阿木尔林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设立省农垦区中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区分院;设立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九三、绥化、嫩江、北安农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三、国家有新规定,本决定与其不一致时,按国家新的规定执行。



1982年9月28日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中共中央组织部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真理与价值 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扩大内需方针 完善宏观调控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改革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 家庭经济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关系 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责任 权利与义务 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适用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执政 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